退出排名并不意味着排斥国际交流
近日,据媒体报道,中国人民大学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。南京大学此前也明确,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。兰州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,之前给QS排名报过一年数据,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。
五花八门的大学排行榜、以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式,加重了高校的负担,助长了办学治校的急功近利。当国际排名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键绩效指标,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国际排名穷尽手段,忽略学校、学科的实际情况,让办学定位摇摆不定。
要使大学教育真正“破五唯”,就必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。不同的高校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办学历史、学科实力和地方特色,不能“一刀切”。只有让教育评价指挥棒更加科学有效,才能确保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正确航向。
不过,一些高校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以后,同时引发人们的担心和焦虑——不参加国际排名,高校之间的竞争如何遵循教育本质?需要明确的是,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并不意味着排斥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,而是打破对榜单的迷恋和依赖,扬长避短、有所取舍,逐步完善和优化具有中国特色、国际认同的教育评价体系。
如果生搬硬套一些国际大学排行榜量化的指标体系,如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、国际学生比例、师生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比例等,很容易导致高校办学“不接地气”。虽然围绕着量化指标,提升国际排名的成绩可能立竿见影,但如果学校因此走上“重数量轻质量、重规模轻内涵”的畸形繁荣道路,显然背离了师生期望和公众期待。
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,都难以全方位衡量出一所大学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所作出的所有贡献。面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大学排行榜,我们既不能“照单全收”,也不能自弹自唱、孤芳自赏,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,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选取部分指标和数据,作为办学治校的一种参考。
如何对高校进行教育评价,是一个世界性、历史性和实践性难题。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并不意味着高校不要外部评价,而是要逐渐改进和优化教育评价方式。教育评价不能依赖量化指标,而是需要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,采用分类评价、增值评价、过程评价、长周期评价、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,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专业化、规范化和精准化。
非新无以为进,追寻“世界一流”的脚步始终不能停歇。高校与其被排名左右,还不如增强学科建设自信和办学定力,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到优势领域、特色方向的创新与突破上。只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,才能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,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才会迈上新台阶。
杨朝清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编辑:卞立群】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